這家驅動ic公司連3年賺逾1個股本,將從興櫃轉上櫃…毛董如何走出自己一片天?故事要從2010年說起
這家驅動IC公司連3年賺逾1個股本,將從興櫃轉上櫃…毛董如何走出自己一片天?故事要從2010年說起

這家驅動IC公司連3年賺逾1個股本,將從興櫃轉上櫃…毛董如何走出自己一片天?故事要從2010年說起

這家驅動IC公司連3年賺逾1個股本,將從興櫃轉上櫃…毛董如何走出自己一片天?故事要從2010年說起

今周刊/撰文‧王子承

驅動IC公司矽創走別人不走的路,以三個策略,孵出專精於利基型車用螢幕市場的小金雞力領,不僅連續3年都賺進超過一個股本,更預計在12月由興櫃轉上櫃。

汽車座艙內各種形狀、大小的螢幕,愈裝愈多,除了大家熟悉的中控台、儀表板以外,連比較冷門的HUD(抬頭顯示器)、空調旋鈕、後照鏡等,都導入面板,有一家公司就靠著這些相對冷門的產品,最近3年每股都賺上十幾元。

HUD(抬頭顯示器):將重要駕駛資訊,透過螢幕投射於擋風玻璃上方,駕駛不需要再低頭看儀表板,增進行車安全性。

這家公司,是IC設計公司矽創旗下的力領。

力領營收超過8成來自車用市場,在車用空調旋鈕與後裝電子後照鏡用IC,市占率均達7成以上,與母公司矽創在POS機、醫療設備、安控設備等工控市場市占率多達5成的成績,相互輝映。

矽創暨力領董事長毛穎文接受《今周刊》獨家專訪時回憶,矽創早在20年前,就把驅動IC應用在車用空調顯示面板,是矽創首度跨足車用市場,但車用業務開始突破,已是2010年,日本三菱汽車為了提高電子儀表板的亮度、顯色,主動找矽創合作。

當時其他驅動IC業者都覺得這個市場不大、興趣缺缺,只有毛穎文看好電子儀表板市場,指派20位工程師研發,花了3年才進入量產。這比起矽創多數產品開發時間只要1年,足足多了3倍,而交貨後,來自三菱的營收也偏低。

然而與三菱的合作中,毛穎文觀察到,相較於消費性電子市場,汽車客戶的訂單量不大但穩定、產品生命週期長,特性與矽創擅長的工控市場接近,於是他在2013年決定拓展汽車市場。

轉進不容易  被兩大挑戰磨練

但轉進車用市場哪有這麼簡單,毛穎文第一個挑戰就是人力不足。原來,當時同業奇景也看好車用顯示市場,而大舉投入資源,奇景光是工程師人數就比矽創多5倍,也讓矽創在驅動IC用量大的中控台、儀表板,老是陪榜、拿不到訂單。

第二個挑戰則是,矽創想要將工控市場的成功方程式,複製到汽車市場,卻沒料到兩者特性的落差。毛穎文指出,矽創是利用特殊IP、零電容IC等設計,做出低成本、自有規格的驅動IC,在工控市場後發先至、搶下高市占率,「但車廠最在意的是品質,不是成本。」

零電容IC:不需要外部電容的驅動IC,因為減少採用電容,使得模組體積更小外,成本還能降低。

毛穎文原先也預期,汽車市場與工控市場都能以慢工出細活的方式經營,「汽車市場看似步調緩慢,但其實恰恰相反,需要好的time to market(第一時間進入市場)策略,若在對的時機沒有跟上車廠的需求,未來就沒機會了。」他說。

「撞牆」5年後,毛穎文終於領悟車用市場與工控的不同,並以此祭出三個策略強化車用布局。

首先是增加人力配置,將本來只有20人的團隊,擴大至百人規模。

(閱讀全文…https://bit.ly/3UNnIBM)

更多內容,請參閱最新一期《今周刊》(第1456期)